[1] 杜双洋,金研铭,庄波.长春地区常用绿化树种滞尘能力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4):7233-7235,7237. [2] 张家洋,刘兴洋,邹曼,等.37种道路绿化树木滞尘能力的比较[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13,28(6):905-912. [3] 高国军,徐彦森,莫莉,等.植物叶片对不同粒径颗粒物的吸附效果研究[J].生态环境学报,2016,25(2):260-265. [4] 李龙凤,王新明,赵利容,等.广州市街道环境PM10和PM2.5质量浓度的变化特征[J].地球与环境,2005,33(2):57-60. [5] 赵利容,王新明,何秋生,等.广州市街道交通高峰期PM2.5/PM10质量浓度的初步研究[J].环境化学,2005,24(3):348. [6] 张莉. 南京常见道路绿化树种的环境效益研究[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07. [7] 殷杉,蔡静萍,陈丽萍,等.交通绿化带植物配置对空气颗粒物的净化效益[J].生态学报,2007,27(11):4590-4595. [8] 陈治宇. 佛山市城区交通环境PM2.5污染特征及源解析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3. [9] 刘海荣,高一丹,王葳.五种城市道路绿化常绿灌木滞尘效应研究[J].北方园艺,2016(12):49-54. [10] 齐飞艳,郭会锋,赵勇,等.道路绿化林对空气颗粒物浓度的影响[J].河南科学,2009,27(6):734-736. [11] 王月容,李延明,李新宇,等.北京市道路绿地对PM2.5浓度分布与消减作用的影响[J].湖北林业科技,2013,42(6):4-9. [12] 李新宇,赵松婷,李延明,等.北京市不同主干道绿地群落对大气PM2.5浓度消减作用的影响[J].生态环境学报,2014,23(4):615-621. [13] 张灵艺,秦华.城市道路行道树绿带对PM2.5的滞尘效应及其变化分析[J].中国园林,2015(5):106-110. [14] 徐欢,赵晶晶,李红.道路绿地植物配置对PM2.5浓度分布与消减作用的影响[J].北方园艺,2016(24):65-69. [15] 刘青,刘苑秋,赖发英.基于滞尘作用的城市道路绿化研究[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9,31(6):1063-1068. [16] 郑敬刚. 城市交通道路绿化带滞尘能力研究[J].河南科学,2013, 31(7):1073-1075. [17] 王丹丹,孙峰,周春玲,等.城市道路植物圆柏叶片重金属含量及其与滞尘的关系[J].生态环境学报,2012,21(5):947-951. [18] 邱洪斌,祝丽玲,张凤梅.城市街道大气颗粒物污染特征及影响因素的研究[J].黑龙江医药科学,2002,25(3):3-4. [19] 江胜利,金荷仙,许小连.杭州市常见道路绿化植物滞尘能力研究[J].浙江林业科技,2011,31(6):45-49. [20] 樊文雁,胡波,王跃思,等.北京雾、霾天细粒子质量浓度垂直梯度变化的观测[J].气候与环境研究,2009,14(6):631-638. [21] 陈玮,何兴元,张粤,等.东北地区城市针叶树冬季滞尘效应研究[J].应用生态学报,2003,14(12):2113-2116. [22] 樊守彬,田刚,李钢,等.北京铺装道路交通扬尘排放规律研究[J].环境科学,2007,28(10):2396-2399. [23] 许妍,周启星.天津城市交通道路扬尘排放特征及空间分布研究[J].中国环境科学,2012,32(12):2168-2173. [24] 余曼,汪正祥,雷耘,等.武汉市主要绿化树种滞尘效应研究[J].环境工程学报,2009,3(7):1333-1339. [25] 杨柳,吴烨,宋少洁,等.不同交通状况下道路边大气颗粒物数浓度粒径分布特征[J].环境科学,2012,33(3):694-700. [26] 杨丽. 兰州城区不同绿化植物滞尘效应分析[J].广东农业科学,2015(10):34-39. [27] 王凤珍,李楠,胡开文.景观植物的滞尘效应研究[J].现代园林,2006(6):33-37. [28] 张放,金研铭,徐惠风,等.长春市街道绿化常用灌木滞尘效应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32):15861-15863. [29] 冯建军,沈家芬,苏开君.广州市道路绿化模式环境效益分析[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1,14(2):4-6. [30] 周志翔,邵天一,王鹏程,等.武钢厂区绿地景观类型空间结构及滞尘效应[J].生态学报,2002,22(12):2036-2040. [31] 罗曼. 不同群落结构绿地对大气污染物的消减作用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13. [32] 陈小平,肖慧玲,周志翔,等.城市道路典型绿带结构对总悬浮颗粒物的净化效应[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4,23(11):1620-1626. [33] 张智勇,江国华,褚群杰.常绿树与落叶树在行道树中的应用[J].宁夏农林科技,2011,52(9):20-21. [34] 宜丽娜,白坤栋,李明霞,等.猫儿山常绿和落叶阔叶树抗性生理生化指标的比较[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 30(1):83-88. [35] 欧阳明,杨清培,祁红艳,等.亚热带落叶与常绿园林树种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的季节动态比较[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38(2):105-110. [36] 廖德宝,白坤栋,曹坤芳,等.广西猫儿山中山森林共生的常绿和落叶阔叶树光合特性的季节变化[J].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2008,16(3):205-211. [37] 白坤栋,蒋得斌,万贤崇.广西猫儿山不同海拔常绿树种和落叶树种光合速率与氮的关系[J].生态学报,2013,33(16):4930-4938. [38] 白坤栋,莫凌,刘铭,等.广西猫儿山不同海拔常绿和落叶树种的营养再吸收模式[J].生态学报,2015,35(17):5776-5787. [39] 杨琴军,苏洪明,夏欣,等.基于植物多样性的武汉市道路绿化研究[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1(4):98-102. [40] 马跃,王胜.重庆市主城区道路绿化植物多样性研究[J].湖北农业科学,2016,55(18):4745-4748. [41] 蔺银鼎,武小刚,郝兴宇,等.城市机动车道颗粒污染物扩散对绿化隔离带空间结构的响应[J].生态学报,2011,31(21):6561-6567. [42] 牟浩. 城市道路绿带宽度对空气污染物的削减效率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13. [43] 王国玉,白伟岚,李新宇,等.北京地区消减PM2.5等颗粒物污染的绿地设计技术探析[J].中国园林,2014,30(7):70-76. [44] 祝宁,关崇.城市绿地·城市绿地系统[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6,34(2):82-83. [45] 周志翔,邵天一,唐万鹏,等.城市绿地空间格局及其环境效应——以宜昌市中心城区为例[J].生态学报,2004,24(2):186-192. [46] 魏斌,王景旭,张涛.城市绿地生态效果评价方法的改进[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1997,10(4):54-5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