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费震江,董华林,武晓智,等.湖北省再生稻发展的现状及潜力[J].湖北农业科学,2013,52(24):5977-5978. [2] 郭文韬. 略论中国再生稻的发展[J].中国农史,1993,12(4):1-6. [3] 游修龄. 中国稻作史[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5. [4] 罗东荣,郭少明,汤新金.孝感市农业志[M].武汉:崇文书局,2011. [5] 蔡农. 再生稻利用的可行性[J].湖北农业科学,1987,26(4):40-41. [6] 刘敏,刘安国,邓爱娟,等.湖北省水稻生长季热量资源变化特征及其对水稻生产的影响[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11,30(6):746-752. [7] 王贵学,黄友钦,陈国惠,等.湖北省再生稻气候生态区区划研究[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5,17(3):202-206. [8] 湖北省政协经济委员会.发展再生稻生产促进湖北粮食产能提升[J].世纪行,2012(8):18. [9] 郑普兵,周巍,代春桃,等.洪湖市再生稻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湖北农业科学,2016,55(Z1):116-118. [10] 孙浩燕,李小坤,任涛,等.长江中下游水稻生产现状调查分析与展望——以湖北省为例[J].中国稻米,2015,21(3):24-27. [11] 罗昆. 湖北省再生稻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湖北农业科学,2016,55(12):3001-3002. [12] 蓝天琼,刘成家,高家旭,等.开县再生稻栽培现状及解决对策[J].南方农业,2011,5(12):94-96. [13] 张义君. 再生稻高产综合栽培技术研究[J].中国农村小康科技,2006(8):26-27. [14] 何红卫,乐明凯.把品质和效益放在首位[N].农民日报,2015-11-09(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