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5年 第64卷 第9期    刊出日期:2025-09-25
    上一期   
    育种·栽培
    芝麻新品种漯芝106的选育
    卫松山, 张仙美, 郑磊, 吴鹤敏, 刘美茹, 刘立峰, 戴晋
    2025, 64(9):  1-5.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25.09.001
    摘要 ( 48 )   PDF (1586KB) ( 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漯芝106是漯河市农业科学院通过杂交选育出的单秆型白芝麻(Sesamum indicum L.)新品种。该品种子粒饱满、灌浆速度快,千粒重高,抗病抗逆性强,丰产稳产性好。2018年参加漯河市农业科学院芝麻品系比较试验,漯芝106的平均产量为1 365.10 kg/hm2,比对照豫芝4号增产18.70%,居参试品系第2位;2019年参加漯河市农业科学院芝麻品系比较试验,漯芝106的平均产量为1 922.93 kg/hm2,比对照豫芝4号增产7.70%,居参试品系第1位;2020年参加黄淮区芝麻新品系区域试验,漯芝106的平均产量为1 163.78 kg/hm2,比对照豫芝4号增产7.97%,居参试品系第1位;2021年参加黄淮区芝麻新品系区域试验,漯芝106的平均产量为1 189.92 kg/hm2,比对照豫芝4号增产10.37%,居参试品系第5位;2023年参加黄淮产区芝麻新品种展示试验,漯芝106的平均产量为1 870.80 kg/hm2,比对照豫芝4号增产25.21%,居参试品种第1位。2023年12月通过河南省种业发展中心组织的鉴定登记委员会鉴定。
    全香型细长粒杂交粳稻香粳优1582的选育及应用
    汤俭民, 龚伟华, 朱彩章, 曹庆云, 王艳树, 邢东, 周启涛, 王小文, 沈升, 李斌, 王文浩, 杨建康, 刘宏胜, 吴宝清, 汤耕, 曹文宇, 赵滢, 彭裕超, 池圣慧, 陈敏珍
    2025, 64(9):  6-9.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25.09.002
    摘要 ( 29 )   PDF (1685KB) ( 1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香粳优1582是以长粒香型不育系香粳11A作母本、香型长粒粳恢复系香恢582作父本配组选育而成的全香型细长粒杂交粳稻新品种。该品种具有米粒细长、品质优、食味佳、丰产性好、抗倒抗寒性强、综合性状优良等特点,2022年8月通过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介绍了香粳优1582的选育经过、主要特征特性和栽培技术要点。
    高蛋白质大豆新品种驻豆19丰产稳产适应性评价及抗病性分析
    赵景云, 王建立, 邓妍, 仇永康, 刘志强, 苗任重, 王江涛
    2025, 64(9):  10-15.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25.09.003
    摘要 ( 28 )   PDF (2798KB) ( 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客观准确地评价国审大豆[Glycine max (L.) Merr.]新品种驻豆19的生产利用价值,为其在长江流域大面积推广提供理论参考和技术支撑,利用该品种多年多点试验数据,运用LSD法、高稳系数法、Francis-Kannenberg基因型分组法及适应性参数法对驻豆19的丰产性、稳产性和适应性进行评价,并对抗病性及品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14年、2015年区域试验中驻豆19的平均产量分别为3 094.5、 3 130.5 kg/hm2,分别比对照中豆8号显著增加8.5%、16.2%(P<0.01);高稳系数分别为96.72%和90.63%,表现出较好的稳产性。经人工接种花叶病毒病流行株系SC3和SC7鉴定,驻豆19的病情指数分别为7%~33%和8%~37%,综合表现为抗花叶病毒病。驻豆19粗蛋白质含量高,3年连续检测平均粗蛋白质含量为45.65%,属于高蛋白质大豆品种。驻豆19适宜在长江流域作为高产品种进行推广,也可作为高蛋白质专用型大豆生产的加工利用。
    资源·环境
    过氧化钙对结球甘蓝废弃物堆肥腐熟及无害化的影响
    樊浩, 刘针延, 孙刚, 王琪, 童善坤, 黎兰献, 左清龙, 周家源, 张智, 詹亚斌, 陈云峰
    2025, 64(9):  16-20.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25.09.004
    摘要 ( 28 )   PDF (2234KB) ( 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深入探究过氧化钙添加剂对结球甘蓝废弃物好氧堆肥无害化效果的影响,以结球甘蓝废弃物为主要原材料,米糠和猪粪为辅料,混合堆肥,共设置0(CK)、5%、10%、20% 4个过氧化钙添加量处理,测定堆肥温度及产品的有机质含量、全氮含量、腐熟度指标(pH、种子发芽指数、电导率)和无害化指标(粪大肠菌群数、蛔虫卵)。结果表明,添加过氧化钙有利于结球甘蓝堆肥积温的上升,添加5%、10%过氧化钙可以提升堆肥最高温度,但添加20%过氧化钙会降低堆肥最高温度;添加过氧化钙有利于有机质的降解,添加氧化钙处理有机质含量在堆肥结束时比CK低22.6%~66.7%;添加过氧化钙有利于堆肥的腐熟,种子发芽指数均达到腐熟要求(>70%);但只有添加20%过氧化钙才能使肥料达到无害化要求,粪大肠菌群数为24个/g。综上所述,如果是为了使结球甘蓝堆肥达到腐熟要求,同时考虑成本,建议往堆肥中添加5%过氧化钙;如果是为了使结球甘蓝堆肥达到无害化要求,建议添加20%过氧化钙。
    秸秆与不同形态氮肥添加对水稻土氮素释放能力的影响
    严如玉, 高旭园, 甘国渝, 李继福
    2025, 64(9):  21-26.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25.09.005
    摘要 ( 21 )   PDF (2004KB) ( 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室内恒温培养,设置2组试验,5种氮肥处理,分别为F1(硝酸钾)、F2(氯化铵)、F3(尿素)、F4(硝酸钾∶氯化铵∶尿素=1∶1∶2)、F0(不添加氮肥)。第一组为秸秆腐解试验,探究氮素对秸秆腐解率及秸秆氮释放率的影响;第二组试验共设5个外源氮肥主处理,以及添加秸秆(SC)和不添加秸秆(CK)2个副处理,探究土壤中的易氧化有机碳(ROC)、铵态氮(NH4+-N)和硝态氮(NO3--N)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氮肥添加对秸秆腐解无显著影响,但可提高秸秆氮释放率;氮肥添加对ROC含量无明显影响,秸秆添加提高了ROC含量且培养过程中ROC更稳定;氮肥添加对土壤NH4+-N含量无明显影响,秸秆添加降低了土壤NH4+-N含量;添加硝酸钾和不添加氮肥的土壤NO3--N含量较低,添加尿素、氯化铵及秸秆配施氮肥均提高了土壤NO3--N含量。总体来看,通过合理组合氮肥与秸秆管理措施,更有利于土壤氮素的富集。
    地貌敏感区土壤保持的长期演变及其气候时空响应机制——以山西省为例
    陈晓文, 荀佳常, 刘昌永, 张鹤缤, 王晓娅
    2025, 64(9):  27-35.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25.09.006
    摘要 ( 25 )   PDF (22291KB) ( 1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山西省为研究区域,基于2001—2023年多源遥感与气候数据构建RUSLE模型,并结合Theil-Sen Median趋势分析法、随机森林模型与逐像元回归方法,从空间与时间2个维度系统识别土壤保持变化的主控因子。结果表明,山西省2001—2023年土壤保持量总体呈显著上升趋势,年均增加0.149 t/hm2;潜在土壤侵蚀量和土壤保持量变化的高值区集中分布于地形起伏大、生态工程干预显著区域,表现出明显的地貌-气候耦合效应。驱动因素识别结果显示,土壤水分、风速和潜在蒸散发是空间维度上的关键控制变量,对随机森林模型的最大贡献解释度分别达20.0%、16.3%和15.5%;在时间维度上,干旱指数为主导因子,反映出水分亏缺对土壤保持年际变化的长期调控效应。
    准噶尔西部山区地形序列土壤水力性质及其影响因素
    顾僖鸿, 刘江龙, 胡桂清, 张文太
    2025, 64(9):  36-43.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25.09.007
    摘要 ( 22 )   PDF (6153KB) ( 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阐明准噶尔西部山区土壤水力性质的特点及其沿海拔梯度的演变规律,2023年4月于新疆塔城地区裕民县地形序列内沿471~1 111 m海拔梯度选取5个土壤剖面分别测定其基本理化性质及土壤水分特征曲线。结果表明,土壤在地形序列中各项基本理化性质和水力参数差异明显,土壤容重、土壤机械组成和土壤有机质含量与海拔关联性较强。高海拔土壤剖面以粉粒为主,低海拔土壤剖面以砂粒为主;土壤水分特征曲线随海拔升高呈先快速下降后缓慢下降最终平稳的趋势;海拔越高,土壤持水能力越强,P1(1 111 m)和P2(1 071 m)两块高海拔梯度土壤剖面的土壤水分特征参数(A)在相同土层高于其他海拔;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A、饱和含水量、田间持水量和土壤有效持水量总体呈下降趋势;海拔与A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
    基于阈值法确定湖北省建设项目耕地占用比例上限
    李荆荆, 黄凡, 祝君君, 李彦丹, 雷杨, 李金欣, 匡颖
    2025, 64(9):  44-50.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25.09.008
    摘要 ( 25 )   PDF (5067KB) ( 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确定不同地貌区建设项目耕地占用比例上限,为耕地保护和用地审批提供依据,选取湖北省为研究区,收集其2013—2022年交通、水利、能源3类项目用地数据,按平原、丘陵、山地划分地貌。采用分位数作为阈值参数,分析各类项目在不同地貌区的耕地占用比例,确定合理上限并计算节约率。结果表明,湖北省3类项目在不同地貌区耕地占用差异明显,交通类耕地占用面积最多(占比为89.48%),空间分布呈平原(68.3%)>丘陵(21.33%)>山地(10.37%)的趋势;经分位数阈值法确定,平原区能源类耕地占用比例上限达99.19%,而山地水利类仅40.17%;规划项目验证表明,在保证大部分项目通过率在78.05%及以上时,可实现最高12.76%的耕地节约率。由此可知,阈值法确定的建设项目耕地占用比例上限能有效控制耕地占用。建议将70%~90%作为不同地貌下各类项目耕地占用比例上限的参考阈值,结合项目具体情况选取参数,平衡保护与发展,为化解湖北省耕地保护与建设占用矛盾提供决策依据。
    气候变化对长江中下游地区水稻产量的影响及情景模拟
    曾志勇
    2025, 64(9):  51-55.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25.09.009
    摘要 ( 24 )   PDF (1676KB) ( 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长江中下游地区为研究对象,收集1983—2023年气候变化相关数据以及水稻产量数据,通过构建分析模型,使用计量经济学方法着重分析了该地区水稻产量的关键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温度和降水量是影响水稻产量和种植面积的关键因素,二者与水稻产量呈负相关关系;水稻生长期间,降水量每增加10 mm,水稻产量降低0.450%;气温每增加1 ℃,水稻产量降低2.450%。从未来的发展趋势上看,长江中下游地区水稻产量可能会面临明显的下降趋势,且下降的幅度会持续变大;气候情景变化对长江中游地区的水稻产量影响大于对长江下游地区水稻产量的影响。
    植物促生菌:从作用机制到绿色农业
    周奕恺, 姚怡彩, 高源, 张警予, 张斌, 满振团, 王明道, 崔光周
    2025, 64(9):  56-65.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25.09.010
    摘要 ( 26 )   PDF (5607KB) ( 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总结了关于植物促生菌的常见作用机制,包括溶磷、解钾、产铁载体、固氮、产植物生长调节剂,分析了次级代谢产物、有益微生物的招募以及微生物复合群落等新型植物促生菌促生机制;探讨了植物促生菌在土壤修复、提高植物抗逆性以及抵御病虫害等方面的研究与应用;展望了植物促生菌作为绿色资源在未来的开发与应用,以期对植物促生菌促生机制的深入发掘提供新的研究思路,为推动农业绿色发展奠定基础。
    陕西省茯砖茶发花中期真菌的分离鉴定
    袁月, 杨俊龙, 李冬花, 程晓梅, 梁艳, 吴冲, 纪昌中
    2025, 64(9):  66-72.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25.09.011
    摘要 ( 21 )   PDF (9656KB) ( 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明晰茯砖茶优势真菌及其形态特征,不仅有助于人工干预促进优势真菌的生长和提升茯砖茶品质,更为其标准化生产提供理论支持。以陕西省茯砖茶为材料,对其发花中期的真菌进行分离纯化培养,并采用菌落形态学观察、ITS区域序列同源性比对和系统发育分析等方法对其进行聚类鉴定,共分离出6种真菌。通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手段将这6种真菌分别鉴定为冠突曲霉(Aspergillus cristatus)、琉球曲霉(Aspergillus luchuensis)、米曲霉(Aspergillus oryzae)、皮落青霉(Penicillium crustosum)、灰绿曲霉 (Aspergullus glaucus)和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茯砖茶发花过程中主要真菌为曲霉属、青霉属。
    浅丘水网区种养复合型流域氮磷输移沿程变化
    张沁菁, 蒋田雨, 庄艳华
    2025, 64(9):  73-79.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25.09.012
    摘要 ( 20 )   PDF (9636KB) ( 1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选取浅丘水网区典型种养复合型流域鲁湖流域为研究区,通过“源头-过程-末端”的方法对流域内总氮(TN)、总磷(TP)迁移过程中的浓度变化进行沿程监测,研究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和景观格局背景下的污染物输移沿程变化。结果表明,在人类活动影响下,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TN、TP含量存在明显差异,TN含量表现为养殖场>旱地>苗圃>水田>村镇>林地,TP含量表现为村镇>旱地>养殖场>水田>林地=苗圃;次降雨条件下,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径流污染物浓度也表现出差异性,TN平均浓度表现为养殖场>水田>村镇>旱地>养殖塘>苗圃>林地,TP平均浓度表现为养殖场>村镇>旱地>苗圃>养殖塘>水田>林地;污染物在流域中的输移过程受到污染物来源、路径及赋存形态差异的影响,沿程TN和TP表现出不同的衰减规律,TN平均浓度表现为河道>湖泊>沟渠,TP平均浓度表现为沟渠>河道>湖泊;“末端”TN和TP浓度与缓冲区内养殖塘面积占比呈显著正相关(P<0.01),养殖塘对受纳水体具有更高的氮磷污染风险。
    植物保护
    新型杀菌剂对葡萄霜霉病的田间防治效果评价
    王慧, 王淦, 张玮, 范安冉, 刘梅
    2025, 64(9):  80-83.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25.09.013
    摘要 ( 24 )   PDF (1591KB) ( 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明确新型杀菌剂对葡萄霜霉病的田间防治效果,比较了10%氟噻唑吡乙酮可分散油悬浮剂、10%四唑吡氨酯悬浮剂、20%精甲霜灵悬乳剂、25%恶唑菌酮悬浮剂和30%恶酮·精甲霜灵悬乳剂5种杀菌剂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10%氟噻唑吡乙酮可分散油悬浮剂对葡萄霜霉病的田间防治效果优于其他4种杀菌剂,可达80%以上,可作为推荐用药。其他4种杀菌剂防治效果均在70%以上,其中30%恶酮·精甲霜灵悬乳剂的防治效果优于10%四唑吡氨酯悬浮剂,但二者防治效果差异不显著。
    栎黄枯叶蛾诱导沙棘挥发性物质释放节律
    唐硕, 许波喜, 冯江帅, 安科旭, 刘永华
    2025, 64(9):  84-91.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25.09.014
    摘要 ( 20 )   PDF (3001KB) ( 1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系统解析受害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与健康沙棘之间挥发物组成的差异,研究栎黄枯叶蛾(Trabala vishnou gigantina Yang)诱导沙棘挥发物释放的日节律变化。通过动态顶空收集,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分析,在虫害沙棘中检测出33种挥发物,相比健康沙棘多3种新的挥发物,分别为马兜铃烯、葎草烯、2-甲基丁酸己酯。从释放节律来看,受害沙棘挥发物释放高峰集中于6:00—9:00,而健康沙棘挥发物释放高峰集中于24:00—3:00,9:00—12:00虫害诱导挥发物和健康沙棘挥发物均未出现释放最高峰挥发物。筛选出昼夜释放差异显著的马兜铃烯、2-甲基丁酸己酯、葎草烯、乙酸叶醇酯、2-乙基己醇、长叶烯6种虫害诱导挥发物的释放高峰均出现在夜间。各挥发物释放具有不同的昼夜节律性,挥发物的释放量既受到植株受害的影响,又受到昼夜节律的影响,普遍表现为夜间释放量高,白天释放量低。
    马蜂肠道真菌MF08的鉴定及其除草活性
    伍涵希, 张蕴, 宋文琪, 张应烙, 尹彩萍
    2025, 64(9):  92-95.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25.09.015
    摘要 ( 21 )   PDF (1688KB) ( 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选择马蜂(Vespa mandarinia Smith)肠道共生菌MF08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形态学观察和ITS序列分析对其进行鉴定,并系统评价其发酵产物的除草活性。采用石油醚、乙酸乙酯、正丁醇对发酵产物进行萃取,获得包括水相在内的四相粗提物,并通过培养皿生物分析法测定其对反枝苋(Amaranthus retroflexus)和稗草(Echinochloa crusgalli)根的抑制效果。进一步通过硅胶柱层析、薄层层析、葡聚糖凝胶柱层析对乙酸乙酯相粗提物进行分离纯化,获得代谢产物,并利用核磁共振谱和质谱进行结构鉴定。结果表明,MF08菌株被鉴定为新月弯孢霉(Curvularia lunata)。当供试浓度为100 μg/mL时,其乙酸乙酯相粗提物对反枝苋和稗草根生长的抑制效果最佳,抑制率分别为77%和88%,与阳性对照2,4-二氯苯氧乙酸(抑制率分别为90%和96%)的活性相当。进一步从该乙酸乙酯相中分离得到代谢产物1和2,经结构鉴定,确定代谢产物1为ethyl 2-acetyl-3,5-dihydroxyphenylacetate,代谢产物2为methyl 2-acetyl-3,5-dihydroxyphenylacetate,但二者在相同浓度下均未表现出除草活性。
    园艺·特产
    不同桂花品种对桂花绿茶生化成分与抗氧化活性的影响
    郭志明, 余子铭, 程繁杨, 陈德林, 程长松, 姜华, 余佑文, 訾化彬, 涂修亮
    2025, 64(9):  96-101.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25.09.016
    摘要 ( 21 )   PDF (3427KB) ( 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明确不同桂花(Osmanthus fragrans)品种对桂花绿茶功能品质的影响,以福鼎大白茶制作的绿茶为茶坯原料,分别与金桂、银桂、丹桂及四季桂在统一窨制工艺下加工,制得4种桂花绿茶样品。测定其总酚、总黄酮、茶多酚、咖啡碱、氨基酸及可溶性糖等活性成分,并评价各活性成分的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不同桂花品种显著影响桂花绿茶的功能成分组成与抗氧化能力,其中金桂在3项抗氧化指标中表现均衡,APC综合评价指数达93.54%,优于其他处理。加花处理显著提升了茶汤中氨基酸(提高幅度最高达80.18%)与可溶性糖含量,同时总儿茶素与茶多酚含量略有下降。相关性分析显示,茶多酚和儿茶素含量与2,2-二苯基-1-苦基肼基(DPPH)及2,2′-联氮-双-3-乙基苯并噻唑啉-6-磺酸(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呈显著正相关(r > 0.6,P < 0.05)。
    林芝市三种灌木不同部位重金属含量及富集特征
    王超, 陈旭, 卢杰
    2025, 64(9):  102-106.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25.09.017
    摘要 ( 15 )   PDF (1605KB) ( 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西藏林芝市唐古特忍冬(Lonicera tangutica)、峨眉蔷薇(Rosa omeiensis)和滇西北小檗(Berberis johannis)3种典型灌木为研究对象,测定其叶片与细根中Cd、Cr、Cu、Pb、Zn、Hg含量,并结合根际土壤污染评价及生物富集系数(BCF)、转运系数(TF)分析,系统评估了灌木对重金属的富集特征。结果表明,根际土壤中Cd(Pi=30.88)和Hg(Pi=4.50)的污染达重度水平,Cr、Zn为主要富集元素。滇西北小檗对Cr和Zn的富集能力明显高于其他物种,其叶片Cr含量(112.44 mg/kg)和细根Zn含量(106.29 mg/kg)分别为土壤背景值的1.45倍和1.44倍,且对Cr的转运能力突出(TF=2.48)。唐古特忍冬对Cr的BCF表明其具有区域性修复潜力,而峨眉蔷薇对6种元素的富集能力均较弱(BCF<1)。滇西北小檗对Cr的富集与转运特性使其具备应用于植物提取技术的潜力,可作为高海拔城市Cr污染修复的候选物种。
    五个杜鹃品种耐热性评价及大鸳鸯锦杜鹃对高温胁迫的生理响应
    周文豪, 郑永润, 傅强, 谭大明, 刘秀群
    2025, 64(9):  107-113.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25.09.018
    摘要 ( 13 )   PDF (8789KB) ( 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探究不同品种杜鹃(Rhododendron simsii Planch.)耐热性及大鸳鸯锦杜鹃对高温胁迫的生理响应机制,计算5个东洋杜鹃品种大鸳鸯锦、胭脂蜜、珊瑚粉牡丹、烈火、爱丁堡半致死温度及高温叶片褐变指数,进行聚类分析,并对大鸳鸯锦杜鹃进行不同温度胁迫处理,研究其在高温胁迫下的生理指标变化。结果显示,5个杜鹃品种可分为3个类群:第Ⅰ类群中,大鸳鸯锦为强耐热品种;第Ⅱ类群包括珊瑚粉牡丹、胭脂蜜和爱丁堡,这些为半耐热品种;第Ⅲ类群为较耐热品种烈火。大鸳鸯锦在不同高温胁迫条件下表现出不同的生理响应,随着高温胁迫程度的增大,叶片MDA含量在轻、中度胁迫下上升,重度胁迫 7 d 后迅速下降;可溶性糖含量在轻、中、重度胁迫下呈持续上升、先降后升、先升后降趋势,脯氨酸含量在中度胁迫下显著增加,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在胁迫条件下呈现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叶绿素含量在对照及轻度胁迫下下降,中、重度胁迫后期轻微上升;POD活性在中度、重度胁迫下总体先上升后下降,SOD活性变化平缓,CAT活性在轻度胁迫下下降更显著。
    矮壮素和缩节胺对平欧杂种榛生长发育、果实品质及产量的影响
    田惠, 吴云艳, 王岩, 高利
    2025, 64(9):  114-119.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25.09.019
    摘要 ( 14 )   PDF (1612KB) ( 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探讨不同浓度及喷施次数的矮壮素和缩节胺对平欧杂种榛生长发育、果实产量及品质的影响,以辽榛7号为试验材料,以喷等量清水为对照(CK),喷施不同浓度(稀释2 000、1 500、1 000、800、600倍液)的矮壮素和缩节胺进行化控处理试验,分别喷施2次和3次,测定叶绿素含量、产量(果苞总产量、鲜果产量、干果产量)、果实品质(干果纵横径、果仁纵横径、果仁重、果壳厚度)。结果表明,喷施矮壮素和缩节胺显著提高平欧杂种榛叶片的光合作用、果实产量及品质,同时对当年生枝条及芽间距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喷施 1 000倍稀释液矮壮素的增产效果最好,相比 CK 增加 66.65%;喷施 1 500倍稀释液的缩节胺增产效果最好,相比 CK 增加 40.64%。研究结果可为平欧杂种榛生产中合理利用矮壮素和缩节胺提供参考。
    基于SSR分子标记的17个草莓品种遗传多样性分析及指纹图谱构建
    缑一杰, 杨振华, 张雯, 郭俊强
    2025, 64(9):  120-125.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25.09.020
    摘要 ( 26 )   PDF (2429KB) ( 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利用草莓基因组序列设计的35对SSR引物对17份草莓品种材料进行扩增分析。结果表明,共33对引物具有多态性,共获得239个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为218条,多态性条带率为91.2%,不同引物扩增的多态性条带数为2~14个,平均为15.15个,各位点多态性信息含量(PIC)值为0.624 5~0.891 2,平均0.798 8。聚类分析结果显示,17份草莓品种的遗传距离为0.65~0.85,在遗传距离0.70处可将所有供试材料分为4个类群,分别包含11、2、2、2份材料。17份草莓品种指纹图谱库的构建为草莓品种鉴定提供了技术基础,研究结果可为草莓遗传育种及品种改良工作提供数据依据。
    药用植物
    样品来源、加工方式与过程对黄柏药材的影响
    黄浩, 张雅娟, 胡昌强, 郭晓亮
    2025, 64(9):  126-133.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25.09.021
    摘要 ( 13 )   PDF (11581KB) ( 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取3块来源不同的黄柏(Phellodendron chinense Schneid.)鲜皮,将每块鲜皮纵切为4等份,以其中1份鲜皮为对照,其余3份分别采用不同加工方式制成趁鲜丝、干药材、传统丝;对样品进行代谢组学检测,分析样品来源与加工方式对黄柏(Phellodendri Chinensis Cortex)药材的影响。结果表明,样品来源比加工方式对黄柏药材代谢轮廓的影响更大,而加工方式对黄柏药材差异代谢物的影响大于样品来源;黄柏鲜品加工后,共鉴定出14种作为差异代谢物的生物碱,其含量在鲜皮到趁鲜丝、鲜皮到干药材的过程中均显著上升,而在干药材到传统丝的过程中无显著变化,趁鲜丝与传统丝的差异代谢物含量也无显著差异;影响黄柏药材差异代谢物的因素按重要性排序依次为:前期干燥、样品来源、后续加工。因此,黄柏丝生产过程中,质量控制的关键在于前期干燥阶段,其次是对原料来源的分类分级,再次是后续干燥加工。
    碳源及不同浓度水杨酸对多根紫萍生理特性及淀粉积累的调控作用
    黄婷, 贾榕, 向蓓蓓
    2025, 64(9):  134-140.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25.09.022
    摘要 ( 18 )   PDF (3582KB) ( 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探讨碳源及水杨酸(SA)对多根紫萍(Spirodela polyrrhiza)生理特性及淀粉积累的调控作用,在有碳源、无碳源条件下,施加不同浓度SA处理,测定相关生理生化指标。结果表明,随着SA浓度的升高,多根紫萍干重和鲜重均降低;而碳源存在时可缓解该抑制生长的效应。通过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分析发现,单位反应中心耗散的能量(DIo/RC)上升,而用于电子传递的能量(ETo/RC)、光合机构性能指数(PIabs)及综合性能参数(PItotal)下降;碳源存在可减缓上述变化幅度,从而减轻SA对光合效率的抑制作用。过氧化氢酶(CAT)活性仅在有碳源时随SA浓度呈上升的趋势;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呈上升的趋势,且在无碳源时增幅更大;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仅在有碳源时呈一定上升趋势,且在200 μmol/L SA时达到峰值。有碳源时丙二醛(MDA)含量呈先升后降的趋势,在200 μmol/L SA降到最低;无碳源时MDA持续累积。淀粉含量则随SA浓度升高而增加,且在有碳源时积累更多。
    党参硒多糖的获取、结构特征及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胡平, 康振兴
    2025, 64(9):  141-147.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25.09.023
    摘要 ( 20 )   PDF (1666KB) ( 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总结了党参(Codonopsis pilosula)硒多糖的获取方法,包括党参生物转化法和化学合成法。党参生物转化法更适用于党参药材的农业生产;在化学合成法中,采用硝酸-亚硒酸钠法并辅以微波技术可显著提高硒化效率,更适合工业化生产。综述了党参硒多糖的化学成分、理化性质、结构表征等结构特征,以及抗氧化、抗肿瘤、免疫调节等生物活性的研究进展,并提出未来研究可从以下方面展开:深入优化制备工艺、建立质量控制标准与评价体系、拓展生物活性研究的广度、加强产品开发力度。
    畜牧·兽医
    外源褪黑素对干旱胁迫下金花菜种子萌发和试管苗生长发育的影响
    夏瑾华, 袁昕
    2025, 64(9):  148-156.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25.09.024
    摘要 ( 14 )   PDF (3701KB) ( 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探究外源褪黑素对金花菜(Medicago polymorpha L.)抗旱性的影响,以上海金花菜种子为材料,利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设置5个聚乙二醇-6000(PEG-6000)浓度进行种子萌发和试管苗生长试验,筛选出PEG-6000的阈值浓度;在PEG-6000阈值浓度模拟干旱胁迫下,设置6个褪黑素(MT)浓度,探究外源褪黑素对干旱胁迫下金花菜种子萌发和试管苗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PEG-6000模拟干旱胁迫可显著抑制金花菜种子萌发及其幼苗的生长发育。在5% PEG-6000模拟干旱胁迫下,0.01%~0.05% MT处理可以促进金花菜种子的萌发及其幼苗的生长发育。外施0.01%~0.05% MT可以显著增加金花菜幼苗的CAT活性、SOD活性、POD活性、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和脯氨酸含量,显著上调WRKY转录因子、蛋白TIFY 8、转录因子MYB13NAC转录因子47、ABC转运A家族成员7、晚期胚胎发生丰富蛋白2和乙烯反应转录因子ERF110等基因的表达,显著降低MDA含量。因此,适宜浓度的MT处理能有效缓解干旱胁迫对金花菜种子萌发和幼苗造成的损伤,显著增强金花菜幼苗的抗旱性。
    一株高产纤维素酶乳酸菌的分离与鉴定
    尹杨燕, 黎春玲, 俸祥仁, 苏亚权, 余注光, 陈忠伟, 龙波, 黄平升, 李常挺, 彭昊, 李裕华, 刘玉军
    2025, 64(9):  157-161.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25.09.025
    摘要 ( 17 )   PDF (2898KB) ( 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旨在通过开发高产纤维素酶菌株来提高纤维素资源的利用率、降低微生物饲料添加剂生产成本,采集健康奶牛瘤胃内容物,经分离纯化培养获得11株菌株,通过生理生化试验、PCR扩增和16S rDNA 测序确定菌株种属,选用刚果红羧甲基纤维素钠琼脂培养基进行产纤维素酶细菌菌株的初筛,并采用硝基水杨酸(DNS)法对产酶菌株进行酶活力测定。结果表明,筛选得到一株高产纤维素酶乳酸菌,经鉴定为副干酪乳杆菌,在优化培养条件下,以0.2%羧甲基纤维素钠(CMC-Na)作为底物,在40 ℃、pH 5.0条件下,纤维素酶活力可达到0.57 U/mL。
    贮藏·加工
    基于正交试验的茯茶酒发酵工艺优化与品质评价
    程晓梅, 徐丹丹, 袁月, 李艳, 梁艳, 冉龙海, 纪昌中
    2025, 64(9):  162-167.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25.09.026
    摘要 ( 16 )   PDF (3135KB) ( 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茯茶为原料,经粉碎、浸提、过滤及抑菌处理后,添加糖和发酵菌剂,经恒温发酵与巴氏杀菌制成茯茶酒。通过单因素及正交试验,研究茶水比、酵母菌添加量和初始糖度对茯茶酒发酵的影响,并结合感官评价等指标确定其最佳制备工艺参数。结果表明,当茶水比1∶40(g∶mL)、酵母菌添加量0.3%、初始糖度18%、28 ℃发酵6 d时,茯茶酒品质最优。该条件下茯茶酒的感官评分达91分,酒精度为10.1%、茶多酚含量为1 102.97 mg/kg、糖度为5.5%、总酸含量为4.71 g/L(以酒石酸计),各项指标协调稳定,且大肠菌群未检出,符合发酵酒类国家安全标准。茯茶酒酒体澄清透明、无沉淀,香气上兼具酒香与茶香,酒体丰满、酸甜适中,茶味悠长。
    检测分析
    食品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等温多自配引发扩增(IMSA)方法优化与应用
    郭振, 曾春梅, 谢玉锋, 李莎, 吴观凤, 张庆发, 宋淑婷
    2025, 64(9):  168-172.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25.09.027
    摘要 ( 17 )   PDF (1638KB) ( 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基于nuc基因设计特异性引物,通过设置不同温度、孵育时间、酶用量等条件进行梯度试验,优化等温多自配引发扩增(Isothermal multiple self-matching-initiated amplification,IMSA)方法的反应体系,并对其特异性、灵敏度进行评估,同时与PCR方法对比。结果表明,IMSA方法的反应体系在63 ℃反应温度、45 min孵育时间、16 U/管 Bst DNA聚合酶、4.0 mmol/L Mg2+、2.0 mmol/L dNTPs和1.2 mol/L甜菜碱条件下可获得最佳扩增效率与特异性。在生鲜牛奶、肉制品和果蔬制品3类样品的检测中,IMSA方法与PCR方法的阳性符合率和阴性符合率均达100%,Kappa值均为1.00(P<0.01),表明2种检测方法对3类样品中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的检测结果完全一致。基于IMSA方法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快速检测方法在食品检测中具有高特异性、高灵敏度和良好的实用性,为食品安全检测提供了一种高效、可靠的手段。
    基于超声提取-离子色谱法测定雪茄烟叶中五种无机阴离子含量
    周婷, 陈琦, 李萍, 雷金山, 李天笑, 谭文渊, 张静
    2025, 64(9):  173-178.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25.09.028
    摘要 ( 16 )   PDF (4246KB) ( 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有效评估雪茄烟叶中无机阴离子含量及其与部位、等级和产地的关联性,基于超声提取与离子色谱法建立同时测定5种无机阴离子(F-、Cl-、SO42-、NO3-、PO43-)的测定方法。通过对提取方式、提取温度等前处理条件及离子色谱分析条件进行系统优化,成功实现了40种雪茄烟叶样品中目标离子的定量测定,并探讨5种无机阴离子含量与部位、等级和产地的关联性。结果表明,雪茄烟叶样品在40 ℃超声提取40 min时提取效果最好,5种无机阴离子在10 min内可完全分离,方法检出限(LOD)为0.02~0.07 mg/L,定量限(LOQ)为0.08~0.24 mg/L,日内精密度≤2.25%,日间精密度≤3.94%,加标回收率为90.0%~106.2%。雪茄烟叶中F-、PO43-含量较低,而部分样品中Cl-含量偏高。不同产区雪茄烟叶的无机阴离子含量存在明显差异,且随烟叶等级的提高呈递增趋势;上部、中部至下部烟叶的无机阴离子含量依次升高,表明雪茄烟叶中无机阴离子含量与雪茄烟叶的部位、等级、产地存在一定关联性。
    中国土壤铅环境标准的国际定位与启示——基于15个典型国家与地区的对比分析
    叶晶, 赵亚荣, 钱波, 叶晴, 彭立军
    2025, 64(9):  179-184.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25.09.029
    摘要 ( 28 )   PDF (1598KB) ( 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系统调研与对比分析全球15个典型国家与地区(涵盖欧洲、北美、亚太)的土壤铅环境标准,揭示其在标准限值、土地利用分类及风险评估方法上的差异。结果表明,中国农用地土壤铅环境标准值较国际同类标准更为严格;住宅用地、工业/商业用地铅的土壤污染风险筛选值均与国际中位水平持平,但其风险管制值处于75%~95%分位区间,管控较宽松。不同国家和地区土壤铅标准值存在明显差异,主要归因于四方面因素:敏感受体选择、土地利用分类体系、暴露模型参数设置及可接受风险水平。
    信息工程
    双目视觉的农田场景同步定位与稠密建图
    方伟舟, 孟小艳, 周洪, 丁晓晨
    2025, 64(9):  185-194.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25.09.030
    摘要 ( 19 )   PDF (9948KB) ( 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应对农田场景中动态光照和低纹理环境对传统视觉SLAM(同步定位与建图)造成的位姿漂移与建图退化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双目视觉的同步定位与稠密重建方法。首先,在跟踪线程中引入线特征,结合点特征进行融合匹配,以增强系统在低纹理和动态光照变化环境下的鲁棒性,提升特征提取与跟踪的稳定性。其次,在原有SLAM架构的基础上,增加稠密建图线程,利用基于深度学习的立体匹配网络生成高精度视差图,有效克服无纹理、遮挡及边缘区域的深度估计误差。通过点云配准、点云融合及点云滤波构建高质量的稠密点云地图,并在全局BA优化后进一步提升地图精度。结果表明,在EuRoC、KITTI Odometry数据集上,StereoDenseSLAM(SDSLAM)算法的平均绝对轨迹误差(ATE)分别为0.1121、2.137,均低于ORB-SLAM2算法、ORB-SLAM3算法、PL-SLAM算法,表明其定位精度得到明显提升。在自建数据集上,SDSLAM算法实现了较高精度的稠密重建效果,能够很好地反映真实农田场景信息,满足农田场景的三维稠密点云地图的构建需求。
    色度值替代外观特征快速准确鉴别初烤烟叶品种
    陈大江, 金楹, 张芬芬, 赵晓军, 杨雅馨, 刘正玲, 周鹏
    2025, 64(9):  195-201.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25.09.031
    摘要 ( 18 )   PDF (3191KB) ( 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优化现有初烤烟叶品种识别效率和准确度,进一步提升卷烟工业烟叶可用性。基于CIELAB颜色空间理论,利用色度仪对昆明产区3个品种初烤烟叶色度值进行测定,建立一种可以快速、准确识别烟叶品种的方法。结果表明,采用色度值与外观特征2种识别方法均可以实现不同品种初烤烟叶品种的识别,但色度仪测定的色度值更加准确可靠,色度值可较好地反映烟叶外观质量。不同样本虽有少数重叠,但总体聚类效果较好,表明同一部位不同品种色度值之间存在差异性,可以有效表征各品种的特征。采用明度值(L*)、红绿色度值(a*)、黄蓝色度值(b*)、饱和度(C*)及色差值(ΔE)等指标建立Fisher判别模型,模型交叉验证的结果显示,训练集的识别率为83.3%,交叉验证的识别率为81.1%,二者结果接近且均处于较高水平,表明该模型可以较好地识别初烤烟叶品种。该方法能够较好避免环境与人为因素对烟叶品种识别的干扰,推动不同品种初烤烟叶的鉴别从定性走向定量、从经验化转向理论化。
    改进YOLOv8的步进式烤房烟叶烘烤阶段识别方法
    王春清, 尚书旗, 张茜雅, 刘伟, 岳丹松
    2025, 64(9):  202-212.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25.09.032
    摘要 ( 17 )   PDF (9724KB) ( 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针对步进式烤房环境下的烟叶烘烤阶段识别需求,提出一种基于改进YOLOv8的实时检测模型T-YOLOv8。首先,引入轻量化的EfficientViT作为主干网络,以提升模型在高复杂场景中的检测精度和推理速度。其次,通过设计可变形自适应注意力机制模块(Deformable adaptive attention mechanism, DA-Attention),增强模型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特征融合与表达能力,进一步提升多样化数据输入下的鲁棒性。最后,融入跨阶段特征提取模块(CSPStage)和改进的损失函数(Focal EIoU_loss),优化目标特征的提取与融合效率,同时降低模型计算成本。结果表明,T-YOLOv8模型的精确度、召回率和平均精度(mAP50)分别达90.3%、94.1%和95.2%,较YOLOv8模型分别提高5.2%、4.1%和5.2%。相较于YOLO系列模型及经典目标检测模型,T-YOLOv8模型在实时性和准确性方面具有明显优势。T-YOLOv8模型实现了步进式烤房烟叶烘烤状态的实时监测,可支持智能化和自动化烘烤系统的构建。
    温宿县台兰河灌区作物的EAA-UNet遥感分类研究
    李杰, 董峦
    2025, 64(9):  213-219.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25.09.033
    摘要 ( 18 )   PDF (5286KB) ( 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准确识别新疆阿克苏地区温宿县台兰河灌区作物种植类型,基于深度学习技术提出了一种改进的遥感影像像元分类方法。采用高分系列卫星数据(包括GF1、GF1B、GF6和GF2),以GF2融合影像为基准进行精细标注,并通过实地勘察对标注结果进行验证,随后将验证后的标注统一配准至其他影像数据,最终构建了样本尺寸为128 px×128 px的多类别分类数据集。EAA-UNet模型通过集成ECA模块、ASSP多尺度特征提取模块和门控注意力机制模块,显著提升了特征提取性能。采用准确率(Accuracy,A)、精确度(Precision,P)和平均交并比(MIoU)3项指标进行定量评估,并与当前主流的像元分类模型进行对比分析,以验证EAA-UNet模型的优越性。结果表明,EAA-UNet模型的准确率、精确率、平均交并比分别为71.56%、82.79%、69.94%,均高于FCN8s模型、UNet模型、ResUNet模型和DeepLabV3+模型。EAA-UNet模型在台兰河灌区的作物分类任务中表现出色,其预测结果与真实地块种植类型高度吻合。EAA-UNet模型通过引入的改进机制有效解决了该灌区作物分类模糊的问题,不仅实现了灌区种植作物类型的精准识别,更为后续台兰河灌区需水量预测提供了可靠的数据支撑。
    GEE与多源遥感在冬小麦自动样本生成与分类中的应用——以邯郸市为例
    李亚强, 曹俊涛, 常宇飞, 孟成真, 张珺, 刀剑, 赵春雷, 权畅
    2025, 64(9):  220-228.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25.09.034
    摘要 ( 19 )   PDF (9729KB) ( 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邯郸市为研究对象,基于Google Earth Engine(GEE)平台与多源遥感数据,构建一种冬小麦训练样本自动生成与分类的方法。通过融合SNIC分割、物候特征筛选与随机森林算法,建立融合光谱、植被指数及纹理的多特征组合方案。结果显示,特征组合③(光谱+植被指数+纹理)的提取效果最优,其相对误差连续3年均为最低(2023年0.21%、2024年1.33%、2025年0.44%),总体精度和Kappa系数逐年提升。基于该方案生成了2023—2025年邯郸市冬小麦种植空间分布图,邯郸市冬小麦种植空间分布呈东部平原集中、西部山区较少的分异特征。长势监测显示,2025年邯郸市冬小麦在整个生育期内光照、温度、降水量、湿度条件匹配良好,NDVI增量以偏好为主,整体长势优于2023年和2024年。自动化样本生成方法在大范围作物分类中具备良好的适用性与稳定性。
    生物工程
    水稻雄性不育突变体Osps-2基因的遗传定位
    甘甜, 蔡凯, 涂泽琰, 汪超
    2025, 64(9):  229-237.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25.09.035
    摘要 ( 19 )   PDF (7401KB) ( 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解析水稻(Oryza sativa L.)雄性不育的分子机制及其在作物遗传改良中的应用潜力,利用EMS(甲基磺酸乙酯)诱变技术获得不育突变体,命名为Osps-2。与野生型日本晴相比,Osps-2突变体的营养生长未表现出明显差异,但成熟后无种子。形态学观察显示,Osps-2突变体在成熟期的花药中几乎未观察到正常花粉,表明其不育表型可能源于花粉发育异常。细胞学分析发现,小孢子从四分体释放后,野生型日本晴的小孢子能够顺利完成后续发育过程,最终形成成熟花粉;Osps-2突变体的小孢子从四分体释放后出现降解现象,伴随花粉囊逐渐萎缩,无花粉形成。通过F2分离群体中不育单株的筛选及分子标记遗传分析,成功将Osps-2基因定位于水稻10号染色体18 809~20 269 kb区间。
    大豆花叶病毒武汉分离物全基因测序及系统进化分析
    邓克林, 卢自华, 李艳娇, 杨远霄, 黎超, 陈水莲, 杨红丽, 单志慧, 郝青南, 陈海峰
    2025, 64(9):  238-245.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25.09.036
    摘要 ( 18 )   PDF (7230KB) ( 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从武汉采集表现花叶症状的大豆叶片,通过RT-PCR检测和全基因组扩增,获得一株大豆花叶病毒(SMV),命名为SMV-WH。SMV-WH的基因组全长为9 940 nt,其编码多聚蛋白的开放阅读框位于111~9 719 nt。序列分析表明,SMV-WH与GenBank中164个SMV的全基因组核苷酸序列一致性在74.88%~98.36%,氨基酸序列一致性为75.15%~99.09%,表明SMV-WH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系统进化分析显示,SMV-WH与来自中国的分离株LJZ010、LJZ002、DSMZ PV-0841、DSMZ PV-0938、JSJJ00和SCSN及来自韩国的分离株Anseong聚为一簇,与Anseong和SCSN亲缘关系最近。蛋白1(P1)中E299K的突变改变了蛋白激酶C磷酸化位点,而辅助组分蛋白酶(HC-Pro)中G593S的突变改变了酪蛋白激酶Ⅱ磷酸化位点。三维结构预测表明这些突变引起了蛋白构象的变化。
    经济·管理
    中国式现代化乡村绿色发展的三重路径
    孙全胜
    2025, 64(9):  246-251.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25.09.037
    摘要 ( 23 )   PDF (1558KB) ( 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探讨了中国式现代化乡村绿色发展的内涵、特征及影响因素,并针对其面临的传统观念束缚、资金技术不足、政策体系不完善等问题,提出三重发展路径。在环境保护路径方面,阐述生态环保必要性,介绍绿色生态环境实践,具体包括加强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开展污染治理及推动多方协同共治等;在绿色农业发展路径方面,明确了绿色农业的理念模式及其对乡村发展的贡献,针对生产与环保协调不足、技术资金短缺、市场与政策支撑薄弱等问题,提出加强农技培训、完善生产监管及拓宽销售渠道等对策;在绿色生活方式路径方面,说明了乡村绿色生活方式的意义与要求,针对居民认同感低、经济技术条件制约、基础设施不完善等挑战,提出加强宣传引导、完善基础设施、制定激励政策等建议,最终推动乡村实现绿色、协调、可持续发展。
    智慧农业背景下新农人职业胜任力构建及培育
    吴素春, 胡欣悦, 殷豪, 韦忠对, 朱柏霖
    2025, 64(9):  252-256.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25.09.038
    摘要 ( 20 )   PDF (2196KB) ( 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厘清智慧农业和职业胜任力的内涵基础上,剖析了新农人对智慧农业发展的支撑作用,从智慧农业背景下的人才需求出发,通过网络爬虫技术和新农人招聘文本分析,提炼出新农人任职要求的关键要素,进而从知识、技能、能力、心理素质和职业信念五个维度构建新农人职业胜任力,最后提出智慧农业背景下的新农人培育路径。研究结果有助于建设满足智慧农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增强新农人职业适应性,推进农业现代化。